最近由劉詩詩和倪妮主演的熱播電視劇《流金歲月》迎來大結局,隨著劇情的一波三折,心情也如過山車般起伏的網友們,終於要“熬出頭”瞭。
劇中讓人上頭的不僅是劇情,還有頻頻“露臉”的上海早點。劇中明星們頻繁打卡的早點店,居然就是鼎鼎大名的上海富春小籠。
看田雨吃湯包吃得滿口留香,還邊吃邊誇贊,隔著屏幕的我都被饞到瞭。
再看劉詩詩和倪妮,一言不合就“幹瞭這碗豆漿”,第一次覺得原來喝豆漿還可以這麼豪爽。
喜歡“窮講究”,連蝴蝶酥都要跑國際飯店去買的蔣傢,早上居然吃油條、粢飯糕吃得津津有味。
上海的早點究竟有什麼魅力,可以讓這些明星都吃得上頭?帶著好奇心,我們一起來盤點下上海的早點吧。
早點“四大金剛”
說到上海的早點,首先想到的便是老上海最鐘愛的“四大金剛”:豆漿、油條、大餅、粢飯團。
豆漿
在上海,豆漿有甜味和咸味兩種。
豆漿裡放入白糖,乳白色的豆漿散發著醇厚的豆香味,這就是最普遍的甜豆漿。
咸豆漿加的料比較多,油渣、蝦皮、油條碎、榨菜等,還有各種調味料,最後淋上幾滴麻油,趁熱“呼啦呼啦”喝下肚,真的超爽。
油條
油條全國各地都有,在上海卻最受歡迎。
剛出鍋的油條,外皮酥脆,內裡噴香軟綿。就著豆漿吃油條,一口豆漿一口油條,這才是上海人最愛的早點滋味。
大餅
在大都市上海能有如此高的地位,可見大餅的確擁有獨特的美味。
大餅有咸甜之分,甜大餅基本都是圓形,內裡是白糖或紅糖餡,被高溫烘烤後變成香甜濃鬱的糖漿,混合表皮酥脆的大餅,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。
老上海都喜歡吃橢圓狀的咸大餅,還給咸大餅起瞭個粗俗的外號:“鞋底板”(形狀和鞋底板相似)。
肉餡混著香蔥,均勻地分佈在大餅內壁上。高溫烤幹瞭餅內的水分,也滋出瞭肉的油脂。
剛出爐的“鞋底板”色澤金黃,表面滿滿的芝麻散發著誘人的香味,大餅中和瞭肉餡的油膩。不管是賣相還是口感,都能勾起人們的口腹之欲。
粢飯團
上海最早的粢飯團就是糯米+油條的組合。把適量糯米放在攤平的毛巾上,然後把油條對折幾下後,包裹在糯米裡。一個合格的粢飯團,包裹緊實,從外面是看不出油條的痕跡的。
為瞭滿足口味多變的食客,現在粢飯團也變化出瞭各種花樣。有把白糯米換成血糯米的,還有在裡面加肉松、茶葉蛋、蘿卜幹等配料的。不管配料如何改變,上海人對粢飯團的喜愛卻從來沒變過。
上海的招牌早點
生煎
生煎包在上海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瞭。生煎包底部被煎至金黃,雪白的表皮松軟有彈性,輕輕咬開,湯汁四濺,肉香濃鬱。
生煎的內餡有很多種,鮮肉、雞肉、魚肉、蝦仁……每一種都有濃濃的肉香味,絕對能滿足你挑剔的味蕾。
小餛飩
小餛飩是上海的經典早餐之一。薄如紙片的皮子是小餛飩的一大特色,煮熟後,透過半透明的皮,可以看到裡面粉嫩的肉餡。
皮薄肉鮮,再加上骨頭湯熬出來的湯底,那味道,嘖嘖,吃瞭一口就停不下來瞭。
小籠包
“皮薄不破,翻身不漏,滿口鹵汁,鮮甜不膩”這大概就是上海小籠的特點。
剛上桌的小籠軟軟地塌在蒸籠裡,拿筷子夾住包子的褶皺處,輕輕一提,慢慢放入碗中。吃的時候咬一小口,先吸飲其中的湯汁,再吃小籠的皮。
隻有這樣的吃法,才能吃到小籠包的精華所在,不會弄到皮破湯灑甚至燙到嘴的尷尬境地。
燒麥
燒麥源於北京,傳到上海後落地生根,演變成上海特色的經典早餐。
瘦肉粒、香菇粒加入白糖、醬油等佐料炒熟後,加入蒸熟的糯米拌勻作餡料。再用圓形面皮包裹住餡料,頂部不封口,形似石榴。
講究點的,還會在頂部放上蝦仁或者其他顏色鮮艷的配菜,增加美觀的同時也提升瞭燒麥的口味。
鍋貼
正宗的上海鍋貼細細彎彎的,如一彎月牙。裡面可以放豬肉、牛肉、韭菜雞蛋、肉末蘿卜絲等各種餡料。
鍋貼和生煎一樣,都是底部被煎至金黃,香氣誘人。但鍋貼的皮比生煎薄,餡料富足,吃起來更過癮。
簡單又不失美味的面條
爛糊面
相傳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,傢裡糧食少,為瞭讓傢人吃飽,主婦們就想瞭個辦法,把面煮爛,這樣面“漲開瞭”,湯也成瞭糊狀,更容易飽腹。現在條件好瞭,爛糊面的吃法卻保留瞭下來。
爛糊面是上海當地的叫法,其實就是把面煮得爛爛的,帶有糊狀,再在裡面加入青菜、肉絲、蝦仁等輔料。
爛糊面味道鮮美,特別適合老人小孩食用,一碗面下肚,不僅填飽瞭肚子,整個身體都暖和瞭。
大腸面
大腸肥而不膩,不僅味美還有嚼勁,面條根根分明,韌勁十足。
再配上秘制的醬汁和鮮美的湯底,一碗大腸面便成瞭上海人早晨離開被窩的動力。
陽春面
陽春面又稱光面,除瞭面不加任何澆頭。別看陽春面平淡無奇,味道卻不輸任何一種面。
上海陽春面講究的是湯料,骨頭熬成的高湯,再放一勺雪白的豬油進去,瞬間香氣四溢。一抹面條整齊排列在碗中,再撒上香蔥,蔥翠湯青,這養眼的賣相,這撲鼻的香氣,饞得人直流口水。
蔥油拌面
蔥在油鍋中炸出鮮味,淋在煮熟的面條上,再拌入醬油、麻油等醬料。
面條呈現出誘人的醬黃色,散發著濃濃的香味,聞著就食欲大增。講究的食客還會另外加蝦仁或者豬血,又是另一種美味。
好吃的餅都來自路邊攤
包腳佈
包腳佈名字雖不雅,味道卻不賴。據傳舊時老外的三明治在上海流行的時候,價格昂貴,普通人買不起,聰明的小攤販便仿照三明治的做法,將火腿、生菜和醬料包在面皮裡。這種吃法當時非常受歡迎。
包腳佈粗看和天津的煎餅果子差不多,其實兩者還是有區別的,包腳佈的面漿是雜糧調制,而煎餅果子是綠豆面,不同的原料,口感自然不同。
幹烤而成(攤面餅的時候不用油)的包腳佈,香脆可口,再加入雞蛋、蔬菜,抹上甜面醬,頓時勾起沉睡一晚的食欲。
雞蛋餅
不同於包腳佈的香脆,雞蛋餅是軟趴趴的。
面漿、雞蛋攤成餅,撒上蔥花,裹進油條、裡脊肉,淋上靈魂的醬汁,趁熱塞進嘴裡,在大口朵頤的歡暢中,開始美好的一天。
蔥油餅
和巴掌差不多大小的蔥油餅是油炸而成的。翠綠的蔥被熱油激發出香氣,混著面皮的清香,既有賣相又美味。
咬上一口,外酥內軟,蔥香四溢,瞬間俘獲吃貨的心。
小時候的味道
油墩子
油墩子,咸的是蘿卜絲味的,甜的是豆沙味的。將面漿倒入特制模具中,放入醃制好的蘿卜絲、蔥花(甜味的放入豆漿),再在頂上淋一層面漿,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。
油墩子有著金黃的脆皮,再加上清爽的蘿卜絲,趁熱送進嘴裡,香酥可口,好吃得不要不要的。難怪上海人從小吃到大都吃不膩。
麻球
圓滾滾的外表,散發著誘人的芝麻香,咬開一口,外皮酥脆,內裡軟糯,還裹著香甜的豆沙。
這樣既有顏值又有“實力”的小可愛,誰能抵擋它的魅力呢。
老虎腳爪
上海人總喜歡以形取名,比如“腳底板”、“包腳佈”,還有老虎腳爪。
用發酵好的面做成六角形狀,表面刷一層糖水,放入炭火爐內烤至表面呈焦黃色。老虎腳爪外脆裡香,掰開來還能聞到淡淡地碳香。即使放冷瞭吃都別有一番美味。
年糕團
年糕團是上海的特色早點。軟軟的年糕中夾著油條,嗜甜黨會放入芝麻糖醬,喜歡咸食的則加入肉松、咸菜、咸蛋黃等,還有咸甜一起來的。
年糕的軟糯,油條的香脆,芝麻的香甜……不管哪一種搭配,都忍不住讓人想咬一口。
小尾巴
看劇中這些明星大快朵頤的吃相,真想馬上去嘗嘗上海早點的滋味。
那些被明星們頻繁打卡的上海網紅早點店,據說常年都是人滿為患。果然一切身份和地位在美食面前都是浮雲。
這座無論是顏值還是口味都讓人向往的大都市,為瞭一兩頓早點,也值得來一趟。
作者:塵心
責編:歌